??? 軟包裝是一門發展中的交叉邊緣學科,一些理論觀點的產生有其特定的前題條件,不能推而廣之,也有一些觀點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需要在軟包裝的生產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 誤區1:干復上膠量越大,剝離強度越高
??? 剝離強度不合格是生產中容易出現的質量現象之一,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膠量是否足夠,但上膠量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實在查不到具體的原因,那么下次工藝調整的對象自然是增加上膠量。上膠量只是影響剝離強度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另外如基材的表面狀態(如表面張力)、助劑析出形成的弱界面層、干燥是否充分、膠黏劑的熟化條件等都會影響復合膜的剝離強度。
??? 另外,復合膜出現白點現象,一般的思維也是增加上膠量,有些場合增大上膠量的確能減輕白點現象,但應更多的關注膠水的流平與涂布狀態。
??? 不必要的增加上膠量,不僅增加成本,而且還會對產品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一是增加了復合過程的干燥負荷,導致殘留溶劑量上升,如果殘留溶劑量過多則也會產生白點氣泡現象;另一方面,膠水層中混雜的少量水分更不易揮發掉,最后殘存于膠層中而消耗其中的固化劑,使主劑與固化劑的反應比例失調,最終導致固化不完全,出現蒸煮后起皺、脫層現象,因而在設備的干燥能力不十分理想的情況下,減少上膠量對剝離強度反而是有利的。
??? 在鍍鋁復合膜中的鋁層遷移現象與上膠量的關系表現得更加特別,一般情況下上膠量越大,鋁層越容易出現遷移現象,反而降低了復合膜的剝離強度。
??? 誤區2:剝離強度越大,熱合強度就越高
??? 剝離強度不良,往往導致復合袋熱合強度不夠,但有時剝離強度很好,其熱合強度卻不見得合格;相反,有時剝離強度看似不太好,卻一點也不影響熱合強度的數值。有些水性膠復合膜的剝離強度示值很好,能達到3N/15mm以上,但其熱合強度卻比相同材質結構的雙組份聚氨酯膠黏劑的復合產品低得多。相同的道理,雙組份聚氨酯膠黏劑在不十分固化完全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剝離強度示值合格,但熱合強度不良的現象。
??? 我們所檢測的復合膜的剝離強度,其實是分子間范德華力和化學鍵力的混合強度,而一般認為打破一個化學鍵力所需的能量是克服范德華力的50~100倍,所以對熱合強度作出貢獻的剝離強度基本只有化學鍵力,膠層的“粘性”強度是范德華力作用的結果,對熱合強度測試時的補強作用很有限,因而剝離強度示值高,并不意味著熱合強度也高,故在評價復合效果時還需考察復合膜的熱合強度,防止顧此失彼。
??? 誤區3:熟化時間越長,剝離強度越高
??? 這也是生產實踐中的一般性規律,但有時提高了熟化溫度、延長熟化時間反而使復合膜的剝離強度下降。
??? 例如,材料中的助劑析出(如厚PE爽滑劑含量較高)形成弱界面層的情況下,熟化溫度提高、時間延長,其與膠黏劑粘合的材料表面富集的低分子物就越多,剝離強度的下降也越明顯。解決方案是采用共擠薄膜技術在電暈層和中層少加或不加助劑(選用助劑含量少的粒料),或者使用抗介質的膠黏劑進行復合加工。
??? 再如,VMPET//PE(非鍍鋁面與PE貼合)這種材質結構的產品,也存在隨熟化時間的延長出現剝離強度明顯的衰減現象,生產實踐中檢測數據如下:
??? VMPET//PE復合膜熟化24h的剝離強度測試:
??? 橫向:4.91,其余無法正常剝離;
??? 縱向:3.20,3.40,3.27,3.18,3.15 N/15mm
??? VMPET//PE復合膜熟化42h(與熟化24h的膜同卷)的剝離強度測試:
??? 橫向:1.39,1.30,1.25,1.23,1.69,1.28,1.23 N/15mm
??? 縱向:1.29,1.17,1.52,1.19,1.40 N/15mm
??? 對該批生產熟化36h的VMPET12//PE30復合膜的橫向剝離強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布如圖1所示。
?????
??? 上述對比數據表明:PET是屬于難粘接的一類材質,業內也有反映PET//VMPET//PE結構的復合膜內層的剝離強度在出廠檢驗時能達到2.5N/15mm,而在客戶驗收時就衰減到1.5N/15mm了。
??? 因此,在產品的熟化工藝控制上,既要保證產品膠黏劑的交聯反應程度,又要關注一些特殊結構產品剝離強度的衰減變化。準確地說,熟化時間越長,膠層的交聯反應越充分,膠層的內聚強越大,而膠層內聚強度僅是影響復合剝離強度的其中一個因素。
??? 誤區4:適當提高熟化溫度有利于緩減鍍鋁復合膜的鋁層遷移現象
??? 此觀點曾一度被廣泛引用,但實際上軟包裝企業的做法是,鍍鋁膜的熟化溫度比正常的塑塑結構產品低5℃左右。鍍鋁專用膠的設計原理就是增加膠層的柔軟性,減少膠層固化時的內應力。生產時有的少加5%的固化劑也是為了降低膠層反應的剛性和內應力。熟化溫度提高,膠層的反應速率加快,膠層的內應力增加,反而增加了鍍鋁層遷移的機率。
??? 相比之下,單組份丙烯酸水性膠復合的鍍鋁復合膜,就幾乎不出現鋁層遷移現象,因為單組份水膠無需交聯反應,只是一個潤濕的過程,加之膠層柔軟,能消除由于復合溫度、張力不匹配產生的應力,應力不會集中在鋁層與膠層或鋁層與基材層的界面上,因而大大緩減了鋁層的遷移現象。
??? 誤區5:VMCPP復合膜較VMPET復合膜更易出現鋁層遷移現象
??? 其理由是:PET是極性材料,CPP是非極性材料,因而VMPET的鋁層附著力要優于VMCPP的鋁層附著力。單從鋁層附著力的角度考慮,顯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 我們先看一下相關的技術標準。YBB00132002藥品包裝用復合膜袋通則規定了:塑料復合鍍鋁膜內層與次內層的剝離強度,雙層復合≥1.0N/15mm,多層復合≥2.5N/15mm。也就是說BOPP(PET)//VMCPP雙層材質的剝離強度≥1.0N/15mm,而多層鍍鋁復合膜(如BOPP//VMPET//PE材質)鍍鋁層剝離強度則沒有具體的指標要求。有一種觀點認為,多層鍍鋁復合膜鍍鋁層的剝離強度不便于確定,該標準回避了這樣的技術問題。事實上傳統雙組份酯溶性聚氨酯膠黏劑干復工藝生產的多層鍍鋁復合膜的鋁層遷移現象相對于BOPP//VMCPP這樣的雙層復合膜更難控制。
??? 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取一張已經發生鍍鋁層轉移的PET/VMPET/PE復合膜,將其裁成條狀,先把PE膜剝離掉,然后再測試鍍鋁復合層的剝離強度,發現剝離強度能符合要求,鍍鋁層也不再轉移了。這說明多層鍍鋁復合膜的內層也會影響鍍鋁層的復合強度。膠黏劑廠家的說明書中,基本上只列出了OPP(PET)//VMPET這樣兩層復合品的剝離強度,也都能達到1.0N/15mm以上,很巧妙地回避了復合內層后對鋁層遷移的不利影響。
??? 誤區6:醇溶性膠黏劑是環保性膠黏劑
??? 其理由很簡單,醋酸乙酯的LD(50)為5620mg/kg,而乙醇的LD(50)為10810mg/kg,可見乙醇較醋酸乙酯具有更低的急性毒性。但是,按照GB 15193.3-94中LD(50)劑量的分級表,兩者同屬于實際無毒“5001~15000mg/kg”一個級別,不能因乙醇的急性毒性較醋酸乙酯低,就把醇溶性膠黏劑說成是環保性膠黏劑,況且其慢性的累積性危害又如何呢?
??? 醋酸乙酯和乙醇都屬于溶劑的范疇,在新國標GB/T 10004-2008中乙醇同醋酸乙酯一樣屬于溶劑殘留總量的限制范圍內,而且其揮發后一樣是“VOC”排放,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 現在有的醇溶性膠黏劑,為降低成本使用了甲醇作稀釋溶劑,而甲醇是應當慎重避免使用的有害物質。
??? 誤區7:BOPP//PE結構中使用脫氧劑包裝
??? 脫氧劑與食品一起密封在包裝容器中,可除去包裝內的微量氧氣,使被包裝食品在含氧量極少的甚至無氧的環境下保存。脫氧劑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包袋具有良好的阻隔性,因而在BOPP//PE(CPP)低阻隔性的包裝材料中使用脫氧劑并不是科學的保質方法。從下面的比較計算中,可看出包裝材料的阻隔性對于脫氧劑包裝的重要性。
??? 例如,某脫氧劑包裝,脫氧能力200毫升,包裝袋面積0.05m2,有效體積280ml,內裝食品250g,食品密度為lg/m1,設定包裝材料的阻氧能力為50ml/m2.d,則該脫氧劑包裝的保鮮天數為:[200-(280-250)×21%]/(50×0.05)=77(天)。
??? 再設定包裝材料的阻氧能力為1200ml/m2.D(注,BOPP//PE結構的阻氧能力,GB/T10004-2008的標準指標為:≤1800cm3/m2.24h.0.1MPa),則該脫氧劑包裝的保鮮天數為:[200-(280-250)×21%]/(1200×0.05)=3.2(天),對于BOPP//PE這樣阻氧能力很差的包裝材料,用與不用脫氧劑,其保鮮效果差不多,最多相差幾天。
??? 誤區8:包裝袋氣密性檢測時的負壓值設定是越大越好
??? 例如,某企業的牛皮紙/1C7A/VMPET//PE結構的瓜子袋包裝,氣密性檢測的負壓測定-0.06MPa,如出現漏滲氣即判為不合格。但檢測中出現漏滲氣的原因多數是包裝材料在局部某一點上出現破裂而漏氣。GB/T 15171-94規定:所調節的真空度值根據試樣的特性(如所用包裝材料、密封情況等)或有關產品標準的規定確定,但不得因試樣的內外壓差過大使試樣發生破裂或封口處開裂。如果是所調節的內外壓差使試樣發生破裂,那這樣檢測的就不是包裝袋的氣密性了,而是耐負壓的強度了。
??? 誤區9:鋁箔復合膜是高阻隔包裝材料
??? 理論上講,鋁箔的透水、氧氧率為“0”,但由于軟包裝用鋁箔針孔的存在,鋁箔復合膜對氧氣、水蒸氣均存在一定的透過量,Labthink檢測的幾組數據如表1:
?????
??? 從表1阻隔性數據來看,鋁箔復合膜仍屬于高阻隔性的包裝材料。
??? 但以上只是靜態的數據,實際的軟包裝袋在包裝完成之后到消費者使用之前需要經過運輸、儲存、銷售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能遭遇揉搓、折壓等外力作用,從而使鋁箔產生針孔,降低阻隔性。表2為鋁塑復合紙與MA-PVDC共擠膜的阻隔性對比表,鋁箔的阻隔性經過折壓之后有明顯降低。
?????
??? 注:MA-PVDC厚度為0.025mm,鋁箔厚度為0.012mm
??? GB/T10004-88規定了PET//Al//CPP的技術要求,到GB/T10004-98規定了塑料、鋁塑復合膜的技術要求,再到GB/T10004-2008刪去了含鋁箔的結構,說明鋁箔在蒸煮包裝上的應用正逐漸淡出。實際上鋁箔復合膜在不規則形體,如燒雞、豬腳等抽真空包裝上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材料較挺不柔軟,抽真空后容易殘留氣穴;二是經抽真空后,數星期后易失真空度,拆開包裝袋后對光觀察,可以發現鋁箔在經折皺處形成了大量針眼,同時鋁箔材料的耐穿刺性差,不適合異形物體的抽真空包裝。
??? 誤區10:普通鍍鋁是高阻隔性包裝材料
?????
??? 標準中只給出了VMBOPET材料的氧氣透過量,而沒有VMBOPP、VMCPP的透氧性指標,這說明鍍鋁材料的阻隔性是建立在所蒸鍍基材的阻隔性之上的。
??? 鍍鋁薄膜的阻隔性還明顯受到相對溫度的影響,表4為鍍鋁材料在不同相對溫度下的檢測數,說明鍍鋁材料的透濕率與相對濕度存在非線性的增長,而且在某種程度50%的條件下重復測定,表明了鍍鋁材料在高濕條件下阻隔性受損的不可逆性。
????
??? 注:在實驗過程中,控制測試溫度在37.8 ℃,從50%RH 開始測定,然后升高濕度至75%、90%和100%,在每個濕度條件下測試48h。
??? 而且鍍鋁材料的耐揉搓性同鋁箔一樣并不理想,表5為Labthink的檢測數據。
????
??? 普通鍍鋁材料在復合加工過程中的不足還表現為鋁層易遷移(破壞了鋁層的致密性,阻隔性降低)和耐水煮性差(一般工藝生產的普通鍍鋁產品經水煮后,鋁層幾乎全部遷移,剝離強度僅0.2~0.3N/15mm,難以滿足使用要求,因而鍍鋁的水煮真空包裝均采用有底涂VMPET以克服鋁層水煮前后的遷移現象,經測試有底涂VMPET水煮后的剝離強度可達1.5N/15mm以上,而且鋁層厚度出由普通鍍鋁的380A~420A提高到500A~550A,以增加復合材料的阻隔性。
??? 誤區11:紙塑復合是環保包裝材料
??? 紙質材料能給人環保的感覺,因而有的廠家盲目地追求視覺上的“高檔”。
??? 紙塑軟包裝目前市場上主要用于瓜子袋包裝(結構是牛皮紙/1C7A/VMPET//PE和牛皮紙/1C7A/CPP)和鹽袋包裝(結構是消光膜//白紙//PE)。紙在紙塑復合材料中的作用主要是給人以視覺上的紙質感和提高包裝材料的挺度,其對包裝材料的阻隔性和剝離、熱封強度并無實際貢獻,有時反而是不利的。例如,消光膜//白紙//PE這種結構來說,氧氣/水蒸氣更容易通過熱封裁切的端面進行滲透,而且其熱封強度測試值還不如消光膜//PE兩層結構的復合膜。
??? 復合軟塑包裝的分離回收,在目前仍然是是個難題,它不像單一材質塑料一樣能方便回收再利用,復合軟包裝的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紙作為單一材料時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但與塑料復合在一起之后,就成了難回收處理的復合軟包裝廢棄物了。
??? 現在紙塑瓜子袋的牛皮紙一般是50~60g重,鹽袋用白紙一般是27g重,它在復合層中的作用并不增加對商品的保護性,既不符合減量化的低碳原則,也不利于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被稱為“假環保”
??? 誤區12:使用了高阻隔材料就是高阻隔包裝
??? 應該說,高阻隔材料是高阻隔包裝的必要條件之一,包裝袋的阻隔性包含了包裝材料的正面滲透和封邊寬度上熱封性材料的側面滲透,熱封性材料(PP、PE)的阻氧性是較差的,因而高阻隔包裝要求有一定的封口寬度。在背封袋、插邊袋頂封的四層材料與二層材料的結合部位容易形成里外連通的泄漏點,因而對封合工藝有較高的要求,一般使用鋸齒形封刀以增強封合的密閉性。如果包裝袋的氣密性不良,雖是高阻隔材料,也不能獲得高阻隔性包裝。
??? 現在,產品標準中阻氧性檢測幾乎都采用壓差法,是在溫度23℃、相對濕度0%條件下的檢測數據,實際流通使用時的環境相對濕度通常在60%~90%之間,有些包裝材料的阻隔性受相對濕度的影響十分明顯,如BOPA、PVA、EVOH等材料,因而在相對濕度為0%時的檢測數據并不能代表其在實際流通條件下的阻隔性能。例如,在濕度≤RH65%時,PVDC與EVOH的阻氧系數相當;在濕度≥RH65%時,PVDC的阻氧性能優于EVOH,尤其當RHl00%時,PVDC的阻氧性能是EVOH的13~30倍,這也是為什么含濕量高的阻隔性包裝要采用PVDC材料的原因了,比如熱狗腸的包裝。
??? 前面提到鋁箔、鍍鋁材料的阻隔性還受到包裝運輸過程中折壓、揉搓的影響。包裝材料的蒸煮滅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包裝材料的阻隔性能。
??? 誤區13:膠帶粘不掉,就說明油墨的附力良好
??? 膠粘帶測試是檢測油墨附著力的常用方法,用油墨的脫落面積表示油墨的附著力,GB/T 7707-2008對油墨的附著力指標為≥95%。
??? 膠粘帶對油墨附著力的測試過程,實際上包含了油墨與基材界面(油墨的附著力)、墨層的內聚力、墨層與不干膠界面、不干膠與BOPP基材界面等幾個界面,印刷墨層與粘貼膠帶進行剝離的破壞層并不一定發生于真正代表油墨實際附著力的油墨與基材的界面上,還可能出現在墨層本身(如金銀墨),墨層與不干膠層界面(如表印油墨),不干膠層與BOPP基材的界面上(不干膠層與BOPP的附著力一般大于3.0N、15mm)。
??? 表印油墨的墨層表面張力較低,而且墨層中含有大量爽滑性助劑,生產中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剛印刷下機的印刷墨層在膠粘帶測試時出現大面積的剝落現象,但放置數小時后再檢測就拉不掉油墨層了。GB/T 7707-2008中規定:采用普通凹印油墨印刷的試樣,應放置8h后方可進行墨層結合牢度的測試,其考慮了表印油墨中助劑向墨層表面遷移對油墨附著力測試的影響。這并不是說油墨的真實附著力經放置后變強了,而是膠帶的不干膠層與墨層表面不能潤濕而形成有效的粘附力。
??? 誤區14:使用了無苯油墨,就實現了包裝材料的無苯化
??? GB/T 10004-2008對苯類的限量為不檢出(即:<0.01mg/m2),這是一個相當嚴格的技術要求,有的軟包裝生產企業雖然全部使用了無苯油墨進行印刷加工,最終產品的苯類含量仍然不能達到小于0.01mg/m2的技術指標,有的甚至超過了0.1mg/m2以上。
??? 首先,油墨生產廠家的油墨參差不齊。質量控制得好的油墨,其苯類成份在油墨溶劑成分中的比例能控制在500ppm以內,但有的控制不好的油墨苯類成份則超過了1000ppm,這自然會影響到最終成品的苯類檢出限量。
??? 其次,印刷用溶劑中苯類含量。溶劑的供應質量不統一,有的用之前盛裝過甲苯、二甲苯的儲藏罐和鐵桶來分裝乙酯、丁酮、乙醇等印刷溶劑,致使印刷墨盤中無苯油墨的苯含量增加。另外,乙酯作為雙組份聚氨酯膠黏劑的稀釋劑,乙酯中含有的少量和微量苯類極易殘留于干式復合的涂膠層中,使用復合后材料中的苯含量反而增加。
??? 再次,環境中的苯類控制。聚烯烴類材料對苯類溶劑成分的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僅是材料對苯類的吸附量就可能超出0.01mg/m2限量的數倍。
??? 誤區15:塑料薄膜的表面張力大于38mN/m就能用于復合加工
??? 38mN/m是聚烯烴材料用于復合加工的最低表面張力指標,但該指標并不適用于PET(聚酯)、NY(尼龍)等材料。
??? PET、NY薄膜材料電暈面的表面張力指標分別是48、50mN/m,而對于非電暈面的表面張力數值沒有明確要求。一般認為PET、NY是極性材料,即使不經電暈處理表面張力也有42mN/m以上,但受薄膜內加工助劑析出的影響,PET薄膜非電暈面的表面張力有的僅40mN/m,NY薄膜非電暈面的表面張力有的只有38mN/m,這樣的PET、NY薄膜用于中間層的復合時就可能出現剝離強度不合格的質量問題,表現為膠黏劑層與PET、NY非電暈面不能形成粘結力,所以用于中間層復合時應使用雙面電暈膜。雙面電暈的NY膜市場有售,但雙面電暈的PET薄膜市場沒有供應,故用于中間層復合的PET薄膜非電暈面的表面張力應控制在于42mN/m。
軟包裝技術的常見認知誤區
時間:2013-05-08
來源:
包裝前沿
閱讀:9557次
投稿箱:
如果您有包裝新產品、新材料或者包裝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郵箱:3270059559@qq.com(期待您的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