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德國制造”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從人到機械,追求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
2016德國印刷業進行產業調整
根據市場變化,2016年德國印刷業內也在不斷進行著生產能力和雇員結構的調整。許多規模小、專業性弱的印刷企業已經關門停業。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主席波特梅爾認為,2016年德國印刷業面臨的關鍵挑戰是傳統印刷與數字印刷的融合,這個過程需要統一、高自動化的生產線。目前這種生產線工作組正在研發中,預計將出現在2016年德國德魯巴印刷展會上。配裝該生產線后,可以滿足客戶能夠生產個性化印刷品的需要,幫助“德國制造”的印機設備繼續領先于其他競爭者。
德國印刷行業的轉型來源于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其實,除了印刷行業,“德國制造”更是以一種近乎神話般的影響力傳遍世界各地。這又有何緣由呢?
“服務,服務,服務”
售后服務是德國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寶。德國柏林經濟專家馬庫斯·巴托爾說,德國許多大企業都有龐大的售后服務隊伍,一些中小企業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隊伍甚至占企業人員的一半。
位于德國魯爾區的德國MACH4自動化技術公司是一家在藥品自動化技術領域全球領先的企業,廠區非常“簡陋”。“服務,服務,服務”是這家公司的宗旨,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家為每一位客戶制定解決方案,并確保自動化系統能持久安全運行。公司還設立每周7天的24小時熱線,用10種語言為客戶服務。
德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尼娜·馬滕斯說,如果產品是消費品,比如一個鍋,一般保修期為3個月到一年。如果是企業銷售的工業產品,期限會更長。“但德國企業善于與客戶保持長期聯系,每年都會與老客戶交流,上門訪問等,以便推薦新產品。”
西門子集團資深工程師烏維·威海恩也認為售后服務是一門大學問。他舉例說,西門子與倫敦地鐵的合作可追溯到120多年前。1891年,西門子獲得了為倫敦地鐵提供兩臺電力機車的合同。之后,西門子每年都會定時與倫敦地鐵方面聯系,包括維修、改進技術等。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還將倫敦地鐵燈光、顯示板和火災探測器等13個不同的系統,整合到一個智能化的用戶界面中。西門子目前正為倫敦打造“未來地鐵”,提出了一個基于全新Inspiro地鐵列車平臺的設計方案。這是數十億英鎊的生意。
“德國制造”的密碼
光有“服務”,“德國制造”顯然沒辦法成為謠言。那么,什么幫助了“德國制造”由弱變強?
在專家看來,德國制造之所以譽滿全球,秘訣之一是德國擁有穩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秘訣之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該體系迅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品標準。
“我一直想讓我的兒子以后到德國來讀書,不用讀什么名牌大學,就選擇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多年服務于德國制造業公司并頻繁往返于中德之間的中國年輕媽媽張女士表示,“德國的職業教育很發達,而且這種教育模式是學徒制的,老師是手把手地來教,是相當不錯的。”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德國制造”的技術、工藝、傳統等得以傳承,進而被突破、創新。事實上,不少的德國企業在走出德國開拓新市場時,還往往會同時跟進當地的研發及人才培訓計劃。
在“德國制造”成功的要素中,企業積極投入研發也是一大關鍵。以德國的拳頭產品汽車為例,汽車研發開支占德國企業研發經費的37%。歐盟2013年度產業研發排行榜顯示,世界研發投入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有4家德國公司,大眾汽車集團一馬當先,研發投資超過100億歐元。而在歐盟企業研發投入排名中,前25位中有11家德國公司。
工業4.0戰略
“十年之前或者七八年之前,德國等歐美國家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中國的售價可以高出中國本土公司的一倍、兩倍甚至更高,但是現在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國外與國內產品的價差已經縮窄至20%或15%,甚至低于10%。”一位德企在華銷售總經理如此表示。
對于保住這15%左右的價差而不令售價進一步降低這件事,不少德國企業還是很有信心,根源就在于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及創新能力。
為了使德國成為智能化生產系統領先國家,引領新工業革命,德國政府在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中把“工業4.0”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聯手投入2億歐元。其研發主題包括:“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德國三大工業協會——德國信息通信技術協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和德國電氣電子工業聯合會還共同建立了“工業4.0平臺”秘書處,以吸引并協調資源參與本次革命。
小結:“德國制造”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從人到機械,追求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當然,于中國制造而言,學習是必要的,然而成功的模式并不能復制,需要做的便是從別人成功的驚艷中吸收有益于自身發展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