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記者就“企業改革重組、并購,企業如何處理新老員工關系問題”采訪了一些民營或國家大型企業項目負責人,當談到面對企業改革或者重組并購問題時,如何處理老員工“是去、是留”的問題時,這些企業家負責人的話值得讓人我們三思!
在這里記者引述采訪前與這些個久經沙場,打下過半壁江山的英雄們對“老員工去留”這個話題時的一段頗具耐人尋味的對話開場:"要說現在企業與員工尤其是老員工的關系,倒像極了《紅樓夢》里有這樣一位叫焦大的,焦大仗著為主子們出生往死的這些個功勞,在寧國府里無法無天,不顧體面,一味喝酒,喝醉了,無人不罵。有一次晚上派他送秦可卿的弟弟回家,他嫌天太黑,又喝了點酒,便不肯去,而且有開始耍潑謾罵。還不是因為他從小兒跟著太爺們出過三四回兵,從死人堆里把太爺背了出來,得了命,自己挨著餓,卻偷了東西來給主子吃。兩日沒得水,得了半碗水給主子喝,他自己喝馬溺。所以太爺們對他另眼相待,賈老爺和管事的賈珍也不理他,其他人更是不敢難為他。。。。。"
面對企業重組合并“老員工去留”這個話題時,自古以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一個人也是典型的“卸磨殺驢”式領導,那就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時,除了嚴懲腐敗,也做了很多“卸磨殺驢”的事。朱元璋要“卸磨殺驢”的對象也大都是他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如:徐達。對他的死,雖然史書記載為善終,但卻一直被質疑為毒死或者其他死法。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是武將世家出身。在為大周朝服務時趁周室日漸衰微,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從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朝。因為趙匡胤得這個王位是靠武力篡權奪來的,來得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宗太祖一直都很怕其他武將效仿他兵變奪權,用文臣壓制武將導致很多武將沒有一席之地。劉邦這個人,如果沒有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他是不是楚霸王項羽的對手暫且不說,就單憑他創建一個大漢王朝,顯然不太可能。據歷史記載,劉邦基本上也算是個農民出身,后來做了鄉里的一個小官,如果不是呂雉的父親相信面相,估計他討房媳婦都是難題。但就是這么一個人,卻成了大漢王朝的開國之祖。劉邦曾說,他治國需要張良這樣的謀臣,打仗需要韓信這樣的武將,軍需需要蕭何這樣的總管,總之這三個人在劉邦創立的大漢帝國中算是功臣,但他們的下場,只有智慧的張良還算善終,其他二人都被劉邦“卸磨殺驢”的方式給辦了。劉邦、朱元璋,他們的“卸磨殺驢”多是因為政治需要,是為兒孫掃除了日后親政的障礙罷了。這些老字輩的回答令記者感慨萬千。但后來他們普遍說的問題之一就是“老員工的對人處事的一些看法頑固不化及負面情緒會極大地破壞企業的凝聚力,嚴重的會造成員工不穩定,心里對企業失望感加重,新的管理者與元老磨合得不好,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輕則企業的正常經營或發展會受到影響,重則會出現“企毀人散”的結局!其中有個項目負責人跟記者聊到,原來有個公司合并了原來企業的一些老員工,本來剛剛適應合并“新舊交替”階段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可怎么也沒想到的是公司有個篡權者,本身也沒什么能力不過后來聯合原來的老員工在公司組建了一個班子成員工作交流會,只是他私自組建的,但是卻擁有非常巨大的權力,以至于后來發起了“兵變”,再后來公司徹底倒閉了!從中可見對于某些領導“卸磨殺驢”的方式做法,可不簡單理解為喜歡,更多的是一種需要。
尤其像焦大這樣不服管的“元老型”員工,在很多單位都有,尤其是在老牌的國、民營企業里更常見。那些成功的國、民營企業在創業之初,這些人是無可替代的。因為國、民營企業在創業之初,都是靠親戚朋友一起打江山過來的,這些親戚朋友未必有多大技術或才能,但他們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對企業的忠心。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這些元老們或在理念上、或在能力上、或在其它方面不再是企業的中堅和核心,面對企業根據需要引進的新鮮血液在企業里叱咤風云,元老們無疑會有很多失落和不平衡。老員工的對人對事的一些看法及負面情緒會極大地破壞企業的凝聚力,嚴重的會造成員工不穩定,心里對企業失望感加重,最后,公司一定要有適合自己發展的健全的管理體系。新的管理者與元老磨合得不好,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輕則企業的正常經營或發展會受到影響,重則會出現“企毀人散”的結局。那么面對新舊交替該如何解決呢?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記者認為一個在公司工作時間越長的人,所擁有的豐富的經驗、閱歷和知識是難能寶貴的,這些經驗可以讓我們避免錯誤,少走彎路。然而在眾多企業中,尤其是面臨企業合并問題,元老卻既是寶,也是包(袱),這個即讓人愛恨交織,又頭疼不已。老員工的數量在企業中逐漸增多,而由于老員工所引發的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同時建議管理人員開始分析“新”、“老”員工的差別,深入研究老員工所表現的職業特點,用一切管理手段激發老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老員工的工作惰性,發揮老員工在企業中的價值。作為企業管理者,您是否在老員工管理上也遇到過如下問題?歡迎來電或留言方式,提出合理建議意見!